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自认为上次读《非暴力沟通》已经很认真了,今天拿来重读,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在前言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开端。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完全正确,他为什么总是执迷不悟?我们自认为自己正确无误,是源于我们的自信,可是我又说服不了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就纠缠于为自己辩护,最后谁也战胜不了谁。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却徒增烦恼。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说服他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转变的是沟通方式,我们要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初读这句话,觉得作者真是没有底线,怎么连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进行区分了,那这世界上还有正义吗?如果对于不道德行为不去谴责而放任自流,哪里还有公平正义?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对对方以道德或不道德进行评价,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书中又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非常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书中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中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这句话清晰的给出了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的答案。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觉察不够。我们表达的错误,是因为我们觉察的不准确;我们体会不出内心的需求,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而我倾听每句话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将他的话视为攻击,而当作来自人类同胞的礼物。”当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觉察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当我读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之后,感触很深。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与他人沟通,交流,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解决办法,即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满的事情,你若呵斥对方,让别人改正,那给对方带来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较委婉的方式告知对方,并让其改正,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方也会知道该怎么去做、去改正。
这个方法是非常不错的,但如果对方脾气暴躁,不与你认真沟通,你需要怎么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遇见不讲理的,自己也很难冷静,对此,非暴力沟通指出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
即我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例如:若与自己特别要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如果双方互不退让,结果只有一个,友尽于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让一步,听听对方的辩解,理解对方的想法,自己在表达的时候,语气态度委婉一些,沟通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矛盾与不满都会不复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与人沟通时,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这便是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会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即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进而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通过这本书,学会的不是如何说话交流,而是一种思维,这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认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沟通,所以要在生活当中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使自己能与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闲暇时间阅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作者本身也是一个极度敏锐又极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过卢森堡博士独创的沟通交流模式,结合我的个人班级管理经验,深感认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观察和感受谈下看法。日常班级管理中,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师生得以意见交流、才可以联络感情、化解误会、团结班级中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潜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使我们的日常交流,容易演变成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这就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观察,客观地说出观察到的事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重点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平时在表达我们对于学生的观察时,会不自主的带有评论性的词汇。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学生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向学生表达感受,从而是沟通交流变得顺畅。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想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感受不容易,这常常是一个很艰苦的探索过程,中间还会有曲折。因此,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即使有较大的把握,话也不要说得太满,而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立刻调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执。有时候种种证据都能证明确实是这么回事,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多次。世界是复杂的,学生的心灵是复杂的,万不可简单从事。这也说明了做研究型教师的困难。你想研究问题,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增添了问题,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横竖就这一套办法应对,反而比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显。学校里研究型教师较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坚持下去,几年以后就看出与其他老师的差别来了,不是眼前“业绩”的差别,而是素质的差别。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给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启发是: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 ……此处隐藏7680个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开了我和家人的距离,不擅长的表达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书中的精髓,改变自己与家人、同事和朋友间的沟通方式,真正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享受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围,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书,终于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实不是觉得厚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应该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了心理学专业的,自然明白有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从专业心理学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暂时搁置了。直到,有一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本书很好看哦,所以,翻开了。
其实,我一般是看完书籍之后才会去看作者的简介的,当然除外那些本来就已经很熟悉的作者,这样就会让我在看书的同时也一并体会作者的经验,一同猜测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往往有时候翻看简介的时候都会让我大吃一惊,很有幸可以拜读这么优秀的大师的作品。人本主义的确是我在本书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欢这些章节,当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都是会给人不同收获的。区分观察和评论:感触很深,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动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会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往往这样的观察只是片面的,往往这样的猜测只是其中之一,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贴标签和误会。
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的,而评论则是根据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对该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人们对于评论向来是喜欢反驳的。例如:你想说小红很懒惰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为什么想这么说,因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或许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基于观察和事实),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说一句你真懒,应当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意识到为什么人家会这样说我。这个非常适用于教学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的评论,尤其是老师,当老师因为学生今天没有完成作业,直接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想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就这样自暴自弃了,或许这个孩子就背负着这样一句话耿耿于怀,如果告诉他原因,或许下一次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个别事件去否认或者判断一个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苏梦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这是一篇迟到了两天的心得,在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十章,这之后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在思考,为什么人会用语言或者行为暴力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在一个人出于情绪的边缘时,什么才会遏制这种暴躁?暴力的情绪发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在我经历过很多次无法正常与人交流后,我看到了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视频,出于好奇,也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我开始阅读起了这本书。之后我便发现我出现了很多沟通误区,就如同发现了沟通的新大陆。原来沟通不是朋友诉苦难过时,盲目安慰,一味比惨等等、对于自己看到的事物进行自我认为的道德批判,回避责任等等。
一开始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为什么叫非暴力沟通,了解后才知道导致暴力沟通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表达方式忽视了对方的感受,或者对方的表达方式忽视了你的感受。所以沟通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同时聆听别人的需要和请求,而在表达之前是需要更多的观察,而表达时尽量要以具体事实为主。非暴力沟通其实就是四句话:第一,说出你观察到的事实;第二,表达出你的感受;第三,说明你的需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第四,提出一个清晰明确的请求。
举个例子:母亲对儿子说:“我发现这一周有五天你都是十一点以后到家,而且身上有一股酒味。我特别的难过,因为我希望你不用为了工作如此辛苦。我希望你以后能每周有三天的时候是八点之前回来和我一起吃晚饭的。”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确实一件麻烦事。因为我们很容易把想法和感受,请求和命令混为一谈,不知道怎么表达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拿出很多例子说明,甚至给出了一套合理的公式。对于练习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例子是在我看来很难处理的问题上,作者通过不带情绪的聆听,说出认真观察到的事实,说明对方的需要,最后再提出请求,一步步的引导对方去表达,让自己更了解问题的源头,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而当自己情绪无法控制,别人又急切与自己交流,或者让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自己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直接告诉别人我们现在的情况,让别人知道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发火。
我很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因为会说话不代表会沟通,不然怎么会有人聊着聊着就突然吵了起来,冷漠,猜疑,无止境的争吵……就成了人们交流的一堵墙,而非暴力沟通就能打破这种墙。对于我来说沟通不是口才好,而是从别人的语言、眼睛和肢体语言里,感受到他感受的东西。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做到知人所感。
如果你也觉得沟通成了你生活中的障碍,不如试试看看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