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12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读后感 篇1《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四书到手月余,仅仅是阅读了一遍《大学》,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和教育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核心是修身,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只有人不断地修为自己,使自己成长,才能承担起责任,才能进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境界有三,一是“识事物”,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识事物”就是要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一名271教育的教师,尤其是271教育人中的首导,我们要处理好与学生、与其他导师、与家长的关系,要学会与人沟通,尤其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明事理”就是要明白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像公立学校的老师一样用考试的分数来要求和衡量每一个孩子,我们要像赵校长说的那样“帮助松树成为更好的松树、帮助柳树成为更好的柳树”,而不是一概而论,轻易否定我们的孩子,打击我们的孩子。
“兴事业”就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实现自己理想的.抱负,而不是说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人生在世,总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一些事来充实自己、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作为一名271的教师,我们要像赵校长说的那样,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意识到我们是在为祖国培养未来,是在为中国伟大复兴事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人。我们的事业应该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一个孩子能更好地朝着他应该有的方向发展,为承接祖国未来的发展担当起责任。
《大学》里面还讲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学。以身作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却经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比如我们要求学生穿校服,我们自己也要每天穿工装,如果我们自己给自己找借口,非要打破规矩,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即便使用老师的所谓的权威去压制学生,又有几个孩子会真心的信服我们呢?
总的来说,读完《大学》,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学说这种极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大学》读后感 篇2《大学》为四书之首,短短两千多字,引发了我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如何做一个内心清明以德润身的人,浮躁的社会中如何静心,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我感受最深或引发思考的有两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解读王阳明的讲座中,著名的“阳明格竹”,当时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真实的意义已经失传。这次读到了它的出处——《大学》中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其内涵依然没有释义。王阳明“格竹”,是对格物致知的一种误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绝对不是只盯着一个东西看,我个人的理解,格物或许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世间万物在认识、探索、了解的基础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进而逐渐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好比当老师,所读书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是多,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给别人知识。现如今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都喜欢读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自认为这是属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其实这种没有体系的阅读,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任何的体系,反而会令人失去自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开了儒家格局,开启了儒家立人的高远之路。它告诉我们,大学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来,恢复它的天然本性。不仅如此,人人不仅要恢复自己的德行,更是要用这种德行的光辉去照亮别人。所以《大学》所立足之点,不仅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国安邦平天下。儒家的思想,从来不只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这与儒家一直倡导的入世虽然有关,但其意义更是为后世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不仅有强烈的自律意识,更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是高境界,大格局。便如佛教佛法有关于“小乘”与“大乘”之别,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着重自己解脱,而大乘佛法着重利他,既自度,又度他人。其实教师便是一种度人的职业,做好这个职业,“明明德”是基础,“亲民”更是必要,这才能为社会实现“至善”,在如今社会,能做到“明明德”已是少之又少,“亲民”更是身外之事,更不用提“至善”了。但是,教师不能,教师必得有兼济天下的心志,才能教育出胸怀家国的学生。退一万步说,任何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做不到“亲民”,至少做到“明明德”,何尝不是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一直很喜欢一句非常有情怀的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格局要大,做事要稳,内心要静,立身要正,正是大学之道。
《大学》读后感 篇3经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现实,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题记
手捧《大学》,感慨于经典的魅力,感动于傅老广博的注解。无论正文,还是注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边读,边不禁用笔将孔、孟、朱、王闪着光的句子勾画出来。读着这些经典,接受着儒学思想的洗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欢王阳明的故事,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更是听了又听。其中王阳明曾经践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样样直达做人根本。让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职业、自身志向。
疫情 ……此处隐藏7078个字……家,不是两岔了吗。我让妈妈把书买回来,再读第二遍。
小王子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趁候鸟迁徙的`机会离开自己的领地,去访问附近的六个星球。他拜访了霸道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忧郁的酒鬼、商人,咦,一个比一个荒唐。可以做朋友的,独有忠于职守的点灯人。可惜这颗星球太小,只能容纳一盏路灯和一个点灯的人,他无法留下。后来,又去了地理学家的星球,获得一个建议:去地球吧,它的名望很高。
小王子不愿在自己的星球清闲,这又是为啥呢?或许是厌烦孤独,想寻找朋友;或许是厌倦单调,想寻找乐趣。不管那种想法,我都能理解。因为我也不想老在一个地方闷着,“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好想到没去过的地方看看。
祝福小王子
说实话,读了第三遍,我还是不太明白书的后半部的意思,尤其是结尾。
照我的想法,因引擎故障而降落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飞机,应当把小王子带到中国,进行一些历险。然而,圣埃克苏佩里只写了小王子与毒蛇聊天,听高山回声,在玫瑰园哭泣,同狐狸交心,见到了扳道工和卖解渴药丸的商人,明白了不少道理,知道了自己的责任。
照我的愿望,小王子应当在地球上多停留一些日子。可是,就短短一年,他就带着地球人画的绵羊、绵羊住的箱子,还有绵羊的嘴套,要匆匆地走了,而且不带着自己的身躯走。
书上这样写:“他没有叫喊,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地倒在地上”。哦,我的第一感觉——小王子被毒蛇咬死了。再一想,外星人是不会死的,他无影无踪地回自己的星球了,他要去继续履行小王子的责任。
我祝福小王子,祝福他关爱的那朵玫瑰花,祝福他领地上的小草小树和小火山。我要说,我们地球上的小朋友跟你一样富有爱心。等科学发达了,我们会去看望你,做你的好朋友。
《大学》读后感 篇11在临近暑假结束的时候我终于细细的品味完了这本高尔基大师的杰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很多人都很喜欢读书,我也不例外,我就属于其中一个书迷。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这部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读完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潸然泪下;读完其二《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其三《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他在小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不久就随着母亲来到外祖父家里。当时他还亲眼目睹了毒打儿童的丑事,两个舅舅也是个粗野自私的市侩。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炽热的仇恨,大人们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了一份。但是它的`外祖母却与外祖父和其他的人不同她经常个阿廖沙讲一些故事,阿廖沙常常被这些故事有所吸引,因此他对文学产生了叫大的兴趣。
阿廖沙的外祖父的性格由一件事改变了。阿廖沙的外祖父开了一家染坊,可没过三年随着家业的衰落而被伦为家业破产。此后,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他变得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阿廖沙的外祖母和他的孩子,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经被他用树枝抽的失去了知觉。可是他的外祖母确实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有人让之心,似乎是一名圣人。她正如一盏灯照亮了阿廖沙那敏感而又孤独的心,还经常将一些歌颂正义和光明的童话给阿廖沙听。
高尔基曾经用过这样一句话来称赞她:“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由于外祖父的家业破产,还没有我们大的阿廖沙因无法受外祖父的教育而被迫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经在鞋店、圣像作坊等地做工,收紧了种种屈辱。可是,书可以使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学的道途中阿廖沙重新了自己的人生。
他艰苦的打工,使他疲惫不堪,但是他一得到书籍,就像一个很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他一直想去上大学,可是无情的学校总是对贫穷的学生是关着门的。终于有一天“特别的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是阿廖沙开始了新的生活。没有多长时间阿廖沙终于可以去喀山大学读书了,就因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一句话,阿廖沙才产生了上大学的念头这一句话就是——“您生来就是为科学服务的。”他上大学以后,不知什么时候来到面包店生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从表兄寄来的信中得到一个噩耗,他的外祖母去世了,而且他的外祖父也快死了。他是多爱他的外祖母啊!
这本书牵起我无数的悲哀对以前男女不平等,黑暗无比,我对外祖母的慈祥、善良、无比的热爱生活而十分的喜欢她。更为主人公的坚强而钦佩!作文
《大学》读后感 篇12如果理想被玷污了,不要悲伤,不要彷徨,鉴定的信念会射穿理想,照耀到人们的心田。追逐理想吧,追逐金色的希望。每一次张开翅膀去飞翔难免会有千难万险。但只要有理想在前方鼓掌,未来就充满希望。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理想,只好停止前进。在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如花般美好的理想,它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在一点点的成长,期待着自己有一天也开出最绚丽的花朵。
那么什么是理想呢?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的、合理的期盼,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所最求的奋斗前景,也就是说,理想没有大小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平凡伟大之说,只要树立了未来发展的目标,不一定非要成为什么家,通过我们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它,这就是理想。即使你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最棒的农民,这也是你伟大的理想。
而我们树立了理想就要努力的去拼搏、去奋斗,努力的实现。记得有人这样说过:“理想的代名词是跌倒、挫折、希望与成功”!而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我们恰恰需要失败、挫折赐给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如果理想被玷污了,不要悲伤,不要彷徨,坚定的信念会射穿理想,照耀到人们的心田。追逐理想吧,追逐金色的希望。每一次张开翅膀去飞翔难免会有千难万险。但只要有理想在前方鼓掌,未来就充满希望。理想,早就在我的心中埋下,并在慢慢生根、发芽,即将给我接受失败的挑战和迎接曙光的机会。
人们有了理想就一定会有我们要追寻的蓝天。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难免不会遇到挫折。不过我们要把挫折看作见到彩虹之前的一场暴风雨一样平常。相信自己,在这世界上,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学好一身本领,不然理想对我们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
不要轻易抛弃理想,放弃有时比坚持容易得多。我们常常需要成千上万个理由来坚持我们的理想,但是却可以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放弃了最初的理想。在放弃者眼里,坚持并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布满了荆棘的。可是也有许多坚持者在前进和努力,尽管会让他们伤痕累累。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放弃者在害怕失败放弃努力的同时,也拒接了曙光。所以,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贵在坚持!
理想从来不抛弃苦心追求它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我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没有毫无荆棘的小路或大道,但有一把信念铸成的铁斧;没有永远的晴天;但有一把由信念撑开的伞;没有毫无光明的夜晚,但有一盏由我们理想燃起的希望之火。
追求理想的我们要持信念之斧,撑希望之伞,把希望之灯,去勇敢的战胜路上的一切困难。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让我们一起寻找那天理想的蓝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