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孔子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孔子的读后感 篇1
女儿的读后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
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母亲的读后感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
第一本。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孔子的读后感 篇2
近日第二次读了《论语》,较之第一次而言,有了更为多的体会与感悟。
大凡国人,不说对孔子耳熟能详,起码也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因为其精髓的思想可谓超乎寻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堪称民族魂。在我国历史上,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伦理家,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实践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学识自20xx多年前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孔子也因此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儒学的思想正日益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每读一次孔子,自己都能收获很多的东西,比如:
当读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时,我懂得了要先行后言,莫言过其行,说与做是做人的两个重要方面,无论何时何地,少说多做,说了就做,先做后说永远是我们应该信奉的说话行事规则;
当读到“道听途说,不足为缺时,我懂得了,一个传闻,入乎耳,出乎口,不经过考证和内心的思考就说出来,委实轻率,不负责任,但现实中,偏偏又很多人,喜欢传播这种小道消息,飞短流长,看着闹得满城风雨,心里竟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其实,无论是从道德还是现实做人来讲,这种心理行为,我们都应该摈弃。
当读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挺有感触的,对父母孝顺,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要求之一,甚至常常拿是否孝顺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孝”是一个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又有多少子女做到了呢?近些年来,受西方所谓的“自主独立”意识的影响,年轻人不愿依赖父母的同时,也把孝的意识抛到了脑后,也许真到我们切切实实想为父母做点什么的那一天,可能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了。
当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意识到了,做人得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别硬塞给别人;自己想要站住脚,也得先让别人站住了才行;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得成全别人有所成就的梦想。
当读到“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时,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他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教育弟子们,要多看人家的好处,进步的地方,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成就,也绝少拥有孔子那样的胸怀,但我们应该尽量的从中汲取点什么。
论语孔子的读后感 篇3
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条船,孤独地航行技术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寻求一个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们向前进行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愿做这只孤独的小船,带着碧波荡漾在宁静的大海里,奉承着,驶向前方,感受着阳光的温暖。
高中时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们不再是无知的孩子,我们学会了独处,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世俗智慧,体验到更多的人性温暖,心灵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个顽皮的孩子,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活,死亡,悲伤,或者分离,他每天都在自己制造的悲伤情境中度过,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像是无病呻吟,自怜的笑话。现在我们更珍惜宝贵的生命,更了解那些不冷不热的人,我想,这不是虚伪,而是更热情地与世界相处。
今天,我们,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损失。我们慢慢沉醉于一个人的世界,写作学会了面对喧嚣后的寒冷,学会忍受孤独与寂寞,像鸟儿一样孤独的小船,像海深,骑兵冰,波澜不惊的心脏,但它蕴藏着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们,再也不是没有了对人情冷暖的过多伤感。我们可以慢慢习惯于客套和僵硬,却仍保持自己那颗温暖的心,用真心对待学生每一个问题值得企业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去认知发展社会,感悟生活世界,将那些工作琐碎、无所谓、负面的东西进行过滤。
今天,我们为伟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向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生老病死在我们身边,我们不禁移动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们正在努力,试图让自己的生命没有遗憾。我们是向往,向往未知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并为奇观的世界无限的向往。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在不停进行运转,生命在中国不停消逝,我们也在不停发展成长。被岁月拔节,我们学会了学生感恩,学会了一种淡然,学会了他们怀着这样一颗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这个迷蒙慌乱的时代里,为自己的未来经济奔腾!
论语孔子的读后感 篇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是证明了《论语》在我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论仍被世人视为真理,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名扬四海,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在《卫灵公》里,他说道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时,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孔子认为他的生死观就是将“仁”作为最高标准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宪问》中,孔子讲到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因此,一个人除了要勇之外,还应该修养其他的各种品德,从而变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视物理和权力,崇尚朴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惜并未受各国国君接纳。
在《子路》里,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士”的理解。孔子认为,“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都是气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虽然孔子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敢于质疑统治者的精神。孔子眼里,统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国后才称的上是“士”。
在《先进》中,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
在《季氏》里孔子谈到,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献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额好处,与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颜渊》中,孔子谈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总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举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