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丹庄子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于丹庄子读书心得1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总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谈笑论生死。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
大道与自然。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一、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遥游”里的境界“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需要的是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面对这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面对自己的顺与逆,我们首先应该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庄子的逍遥游给了我们每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与超越
每一个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现如今,我们常被“现实”错过了太多太多。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迷失自己 ……此处隐藏5304个字……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于丹庄子读书心得7今日偶得《庄子》一书,静而读之。渐知庄子概况。虽在上学时亦对庄子其人略有懵知,然知之不详。近读《庄子》一书方有更深的了解。庄子名庄周,其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据记载庄周住在贫民区、生活较为贫苦,靠打草鞋维持生计。有一次曾向监河侯借米,甚至穿补丁的衣服去见魏王。自称生不逢时,贫困交加。其为人虽重金聘相而不就。却与当时名家惠施等人来往,共讨学术上的问题。
《庄子》又叫《南华经》,它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一般认为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集。现存共三十三篇。分成内、外、杂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据学者研究内篇七篇基本思想较为统一,相互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可视为庄周本人的作品。外、杂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文字风格皆不尽统一,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视为庄周后学的作品。但总的概括来看,内、外、杂篇之间也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根据历史记载《庄子》一书,在先秦便有流传。不少名人学者都读过其书。并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如:荀子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评价“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实,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儿不知人”。书于秦朝初年的《吕氏春秋》中也引过庄子的一段话。其中写到“庄子曰:以瓦注者巧,以锔注者战,以黄金注者殙。其辞一也,而所有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拙。”这段话虽与该书文字略有差别,但文意一致。在史记中、在汉书中,都有引用或对《庄子》一书的评价。可是《庄子》一书应该是在当时的知识者中间可以读到的。
在《庄子》成书以后历代学者对其有很多的研究。如晋朝武帝时司马彪较早地注释了《庄子》,唐人陆德的《经典释文·序录》。目前所通行的本子是晋太傅主薄郭象的注释。共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一子在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因此时期道家思想很盛行,而《庄子》一书被列为“三玄”之道。很多著名玄学思想家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都是庄子思想的爱好者。所谓“三玄”是指《庄子》、《老子》、《周易》。
《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道为本。(2)安命无为。(3)逍遥而游。(4)万物一体。(5)体道求真。以道为本是《庄子》一书的基本观点。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根,这一点在书中处处透露。在《知北游》篇明确指出:“昏然若之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蓄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所谓“本根”,不仅是指产生万物的根源,而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而“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本根,具有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和无目的性的特点。而且还是人的最高认识。安命无为的思想乃因成书的时代处于战国时期。连年的战争,人死生无常,心神不宁。更体现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渴求,和人们心底深处对生活于安静、乐观、悠闲的向往。逍遥而游是该书所倡导安命无为的思想,走向极处便是无目的、无追求的境界。即逍遥而游的境界,在书中更有明确的篇章具体描写。如:《逍遥游》、《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几篇先后讨论了逍遥而游的问题。万物一体是读书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较为独特。其中不仅体现了自然主义的精神,而且具有一系列深刻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的论断。体道求真书读书以道是生天生地的世界根本,又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最高真理,人处在必然性即命运支配的社会之中,只有安命无为,才能求得真正的.生活方式,而只要实现心灵的逍遥而游,便可以达到无情无心的境界,实现与万物为一,与道为一,与天地合一。从认识意义上说,这个逍遥而游的过程,也就是体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过程,就是由凡人走向真人的过程。体道求真即体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走向真知与真际,是实现逍遥自适,安闲自由的必由之路。
该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其中所含的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是丰富而巨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对现时代仍有其意义和影响,该书中所讲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与现代环保主张有一些相同之处。都有顺应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的观点。所倡导的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观念加强了。同时减少了生活中精神享受的成分。各种危机、精神的烦闷不断出现。而无为的生活观念却能给现代人们带来一些启示,这也是现代许多社会现象。心理学家都把拯救现代人的灵魂作为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总而言之,通过对《庄子》一书的阅读,使我对庄子有了更深的理解。此书所包含的丰富思想理论,非一时所能理解、明知,纵读千遍亦时有收获。同时亦感慨古人思想之深奥。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辈之人更应加强国学的学习,发扬国学,弘扬国萃。为国学的发展增一分光、添一片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