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近年来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的快,作为90后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不了手机,我们获得知识、咨询或者说了解世界大都都是从手机各个平台推送获得。我一度以为我真正的会阅读,但直到看了一遍这本书后我发现之前自己的读太过于单薄了,可能连浅层都没有突破,更没有体会到阅读文章、书本的好处。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过于丰富,所以我想从改变我的阅读习惯以及对我工作的影响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在今后阅读书本时我要主动的阅读。第一,主动的去看一下对自己有用的书籍。例如,我现在在文学方面的能力有缺失,我会去主动寻找这类型的书本,从基础阅读开始不断深入。第二,得到讯息,理解内涵。就拿看报纸来说,主动的阅读不是我去随便找一个新闻片段来读、看新闻撰写者给出的结论,而是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则新闻的内容,为什么会发生,有没有其他的事情与它有关联,有什么相类似的情况,两者的差别在哪里……要去积极的深挖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看来这对我们工作的展开也会大有帮助,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阅读技巧从而很快的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学会主动思考抛除固有思维。对于刚刚经过十六年学校教育的我来说自主思考是特别难的,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遇到不懂的立刻找老师就对了,因此我的主动思考能力特别的差。而在艾德勒的这本书中告诉我指导型学习,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应该要被放在第二,因为指导性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会造成谬误,可能在前期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来入门,但是后面的必须要靠自己去想,不能一味的跟着前人的脚步。只有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思考和分析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并加深记忆、加深理解。要动脑子自己思考并调动感觉和想象力参与其中,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读书和工作一样,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味的依赖他人的经验是不能够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的,作为职场小白很多工作都要等自己上手了才会真正体会工作的难度以及意义所在。我要在工作中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最后要循序渐进,多次阅读。在艾德勒的书中有分阅读层次,分析阅读,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阅读的终极目标几个大层次,里面的小的就更不用说了。在此前我阅读书本的习惯是只读一遍,读完了故事情节便好,但如今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了,我完全没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完全没有斟酌作者的用词造句。真正的阅读书籍应该要从大到小循序渐进,反复阅读才能够与作者对话,使自己得到升华。正如看《红楼梦》来讲,我曾看过一遍电视剧版本的,但当我买了书再看的时候发现很多从电视剧里没有办法得到的感受,曹雪芹的用词都是极其讲究的,他的用词与当时的朝代背景息息相关,只通过两种方式我便发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工作中也应当如此。在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先制定一个大框架,再去分条列项,最后在通过实际的落实增加细则,才会使工作更好的开展落实。
我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并多次回读这本书希望从中读到更多的东西,实现作者所说的阅读好书的意义,也将阅读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用最近学到的SCQA框架解析这本书
S(情景):书读得断断续续,读了就忘,书中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读书不能形成系统思考
C(冲突):浪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心智与技能成长速度缓慢跟不上实际需求
Q(问题):如何改变现状
A(答案):《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核心内容:读懂一本书的前提是主动阅读,而阅读的目的应当是获取资讯,求得理解。
有主动读书的意识,方法论才可奏效。
(阅读前)主动阅读的核心:提出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读什么
2、作者部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认字,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略读,这本书在谈什么
1、有系统的略读,了解本书框架
书名、序、目录、索引、出版者的介绍、结语、挑选跟主题相关的篇章
2、粗读
从头到尾读一遍,不要停下来,了解全书内容
3、速读
眼睛跟着手指移动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1、确定书籍种类及主题
2、了解书籍框架及作者主张
3、客观评论书籍好坏及认知作者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比较阅读,阅读同一主题的多本书,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框架。
一、确定与主题相关的章节内容
二、将所有作者的语言翻译成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提出你的问题,从主题书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确保所有作者都参与进议题的`讨论中
五、分析讨论。
且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回到最开始,本书作者提出,读书前应提出四个问题,前面的内容是对前两个问题的作答。现在将进行后两个问题的作答。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本书讲得很全面且深入,但内容过于冗长,且结构不够清晰,我是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读完整本书后,回头看笔记才将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梳理出来。如果没做笔记,现在这本书估计又进入了读了就忘系列。
凡是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同学,建议只读第一篇阅读的层次及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的。为什么?基础阅读对应小学识文断句阶段,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对应初高中的阅读理解。仔细回想一下,读一篇课文之前老师是否要求学生快速将课文看一遍,将每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将整篇文章分层,每层讲了哪些内容,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哪些句子有何深刻含义,其含义是什么。且开始一篇课文前会有预习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所写年代背景等。这里就不一一概述。将9年义务教育中所学到的分析一篇文章的方法迁移至此来学习阅读一本书,大体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更通俗易懂容易理解。
而主题阅读可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快速了解某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的来说,回到开头,不管阅读技巧如何 ……此处隐藏3155个字……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每次阅读输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做语录摘抄;
良好的习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xx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初识此书,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义城工作,是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同事张荣全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认识汉字不就会读书了吗?还需要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概述和引导吗?”但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阅读,原来是这么深刻的一件事。
由于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所以,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以至于对当时那个自以为会读书的我来说,是根本看不进去了,这才是一直搁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
六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由当初那个“自以为是”者成长为“潜心读书者”。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家里的书柜由1个变为3个,各种类型的书堆满了书柜。对于我特别喜欢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认真地逐字阅读,并及时抄写读书笔记,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最初,我是抱着“陪孩子读书”和“完成每月的读书任务”的心态读这些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值得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还很大。
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值得一读,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经因为枯燥无味的书,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谓收获不小呀。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
可以这么说,曾经,我的读书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一本新书,就像一个陌生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热情、主动、接纳的情怀,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进她,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最高的境界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读书怎样才是对的?怎么样才能更好的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也是流行很多年了,基本上作为如何“正确”阅读的一本工具书在被各种推荐。
其实首先对于受众来说,你得先问你自己,正确和阅读之于自己的含义。
你想要正确的阅读,即意味着你在怀疑自己过往的阅读的方式是否存在疑问的地方,所以你才期望这要修正自己的阅读,变为正确的阅读。
那么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怀疑的想法了?
一本书看完一遍后,忘记书中的内容了?那么你希望的是提升你阅读的学习力。
如果你阅读的书目大多是畅销书或者网文小说,你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享乐,为了舒服,为了纯粹的增加资讯方便以后的谈资,那么我相信你其实没多大必要来看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完成的很早,那个时候信息匮乏,人们获得书籍的手段和花费都比较高成本,而且出版的书籍纯粹消磨时间的娱乐性书籍不多,不像现在,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把阅读书籍当作思考和提高精神的工具了,而只是娱乐的一种消遣方式,所以作者说的阅读一本书的方式显得会比较功利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增值的。
其实读书和做试卷甚至各种工匠活一样,它是一个重复且提炼经验的过程,如果你寄希望于长久的'、持续的通过阅读来自我学习,获得成长的话,阅读它必然是一个耗费精力耗费时间的事情,如果你依旧抱着当下知识付费这样,幻想买一两个课就学会了一门课程,幻想看完这本书就在阅读书籍的路上进阶,那就不用太当真了,睡前听一听十几分钟的拆书和小课堂就吸收那些过一下脑海的总结就能成满腹知识的达人的事情真是跟去一趟拉萨就完成了精神救赎的想法一样不切实际。
你要记住,所有的自我经验的增长和自我技能的增长都是不断练习,不断重复熬出来的,如果你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理解力“,”提升自我“,”通过书籍来洞悉一部分有价值的经验“,去获得显著的成长,去汲取历史上最具智慧的前辈们的精神财富。那我强烈推荐你花时间,仔细地读这本书,无论过程有多少阻碍,无论你觉得字句粗糙难以吸收,甚至读不下去,我都建议你看完。
不要被读书的欲望控制,多读不如精读,况且知道资讯远不如明白和理解重要。现在正切在花时间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而这些有阅读习惯的人,也只有非常少一部分人懂得如何阅读(比如我),读完这本书,如果你觉得书中内容对自己帮助不大,我相信这不可能,不管是选择还是分类,还是对于阅读的几种方式的概括,这本书都从普及以及工具性的角度去帮你分析步骤了,而如果你依然觉得对自己帮助不大,无非是过于鄙视权威带来的负反馈,亦或者是只是粗略的翻了一遍,并没有按照书中说的去实践,甚至都没有做完最后的实践习题,当你真正按照作者的方法去做,去尝试,你会发现每一次按照书中的方式去实践,都会让你更好的学会阅读,而不是过眼就忘。
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和拆书在网上有很多,其实你看目录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就如同教材课本上很清楚的条目一样,而且作者说的很细,虽然有点繁琐和啰嗦,但是步骤和阅读的深度要求都如条斯理的呈现的读者面前,你只要按照书中说得那样做完后续的实践习题,都能感受到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收获,我自己也是在按照作者说的做了后面的附录习题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会阅读的人,需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