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12-28 11:51:04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梦中事,写尽人间悲与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啊,这世间有多少痴情男女,尽管天各一方,缘分却让他们遇见,正是这样,才成就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千古佳话与传说。或是离别,或是相聚,分分合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细细数来,却只剩下满纸心酸。

初看红楼梦时,留下的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林黛玉那纤细柔弱,娇嗔素雅的身姿,越看越觉得心酸。金陵世家是一个富裕的大家族,黛玉来到了这里,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巧合!在这里,她认识了贾宝玉,一个她永远深爱着的人。他们互生情愫,本以为可以依偎一生,但他们的故事却随着家族的落败而落下帷幕。故事的结局留下伤感,每当我看到最后,总会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我仿佛看到了黛玉那柔弱的身姿,以及在痛焚情稿时被火光照得发白的脸庞,她是多么可怜啊!最后,“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瑶”的黛玉还是去世了。从此,贾宝玉和林黛玉,一阴一阳,就此别离……

人人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为什么世间还会有如此之多的悲伤情事?一番深深的思考,我朦胧地懂得,这世界上有太多的磨难需要我们来度过,而不只是你情我意那么简单。我们都要经历人生的许多许多,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险阻,就好似爬山,山势那么高,路途那样险,有些人在山脚就选择放弃,而有些人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往前,势不可挡。如果你坚持走下去,那么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宝玉认命了,屈服了,他选择与宝钗在一起,最终又选择了出家。这就是结局,这个悲伤故事的结局……

抬起头,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能把人生装点得五彩缤纷的便是那一次又一次美好的错过,还有与错失相依的一抹心酸……

说到辛酸处,悲伤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天下大有痴人在,还有那痴人说梦者。

红楼梦读后感2

花了四十小时看完。从第八十一回到九十回这十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文笔和其他的章节风格迥异,但第九十回后貌似又变得正常了点。近代很多学者专家认为,红楼梦最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续,他只是参与了整理而已。但最后四十回写的不尽人意大多数读者都把矛头指向高鹗,骂他的”续写”是狗尾续貂,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张爱玲,甚至”附骨之疽”,”死有余辜”这类字眼都用上了……

特地去看了老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结局,对比本书的结局,我觉得电视剧的结局更好。被抄家后,贾府便死的死,抓的抓,卖的卖:王熙凤病逝于囚牢中,死后被草席裹尸拖去葬于荒郊野外;宝玉被贾芸救出牢狱,提着当年黛玉送的琉璃灯,碰到被卖作娼妓的史湘云,当载着湘云的船要驶离岸边时,她撕心裂肺喊:二哥哥救救我,但宝玉除了痛哭流涕之外却也无能为力。惜春出了家,凤姐之女巧儿也被卖于青楼,幸得刘姥姥倾家荡产才将她救出。最后琉璃灯碎,宝玉目送押着忘恩负义之人贾雨村的队伍消失于茫茫雪地,经历这些大起大落的他才了悟”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随后遁入空门。至此,每人都有了各自的结局。最后一幕雪地上的人渐渐消失的戏,真是点睛之笔!真将这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点得透彻了。

而本书的结局似乎太过平淡:贾府被抄家,后又被特赦;宝玉因癞头和尚还玉后,才看破红尘跟了和尚一去不返;王熙凤在家中病逝;湘云觅得如意郎君却不久便守活寡……虽说大多数人物命运都以悲剧收场,但总感觉差点火候,没有大起大落让人彻悟之感。

红楼梦包罗万象,被称作中国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从诗词歌赋到民间习俗,从建筑工程到医疗用药,以及食物,服饰,礼仪等等事无巨细,囊括无遗,给历史研究贡献了不少宝贵的参考资料。作品本身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看现在不论哪一部制作精良的古装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红楼梦的影子。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红楼梦,在中华文化遗产上该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

很多人认为没有曹雪芹写结局的红楼梦是一大遗憾。我倒觉得未必,曹公自言:事若求全何所乐。如同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因为断臂,美却得到升华。红楼梦未完,却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所以有时啊,缺憾,倒不失为另一种美、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是一部我国经典的文学巨作,是曹雪芹耗尽悉数汗水创造的旷世创作,对后人影响巨大的著作。著作经过描绘贾府的由盛到衰,提醒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衰落的命运。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凄惨剧,也正是对封建社会血与泪的控诉。

作为一部文学巨作,《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十分高的。比方《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世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读者有如置身其间的感触。“……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哎哟哎哟;宝玉早滚到祖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绘生动、形象、敬重,从旁边面衬托出刘姥姥的诙谐诙谐,以及贾府上下喜爱她的原因。

《红楼梦》里的人物很多,进场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许多人物的性情特点特性明显,绘声绘色。其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等都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就说贾宝玉吧,他表面上玩世不恭、恶劣、轻挑,心里却是仁慈纯真。他尽管出世贵族家庭,但他却讨厌自己地点的封建阶层,认为人只要善恶美丑之分,从没有贵贱之分,是封建社会的变节者。“减少是水做的骨血,男人是泥做的骨血”,他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怜惜减少,尊重减少,崇尚人权相等、男女相等的可贵观念。特别是他与林黛玉纯真的爱情,更体现了他思维的老练性。

再来看林黛玉,她性情纯真率直、狷介孤僻、多愁善感,骨子里透出的对封建道德的变节,深深地招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先下手为强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苍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视点让咱们看到我国古代社会闺阁中优异的文学才女的风仪 。

《红楼梦》不仅是咱们我国文学的灿烂明珠,更是世界文学的艳丽珍宝。往后,它将自始自终地以无量的魅力招引更多的读者。

红楼梦读后感4

一千个人读《红楼梦》,能读出一千种《红楼梦》。就我个人而言,喜欢这部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复杂性。

例如,即使是作者最偏爱的主要人物,其人也不会十全十美,作者会有意刻画其缺陷,并不掩饰。

比如男主角贾宝玉,虽然在书中他比绝大多数男人更尊重女性,但他所尊重的女性也是有范围限定的。年轻未婚美貌的女孩子,才是他欣赏的核心目标。

当今舆论中,“家暴”是个大污点。而贾宝玉对女人就有暴力行为。丫鬟来为他开门晚了,他就怒了,用脚狠狠踹她,导致袭人被踹得咳血,肋上青了碗大的一块 ……此处隐藏6502个字……风貌却非常真实,是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总结为何这个会社会衰败,会如此悲哀。

我想作者当时一定也是因为对那个社会极度不满,但无奈自己又无力改变,所以用笔墨倾诉,用文字宣泄,以此来告诉后人,勿再重蹈覆辙。即使我们当今的社会不像那个时期那样的黑暗,专制,我们依旧要居安思危,切勿乐极生悲,这样,才对得起这本书,肯定它存在的价值。历史或许正在产生,或许曾经产生,虽然我们都没无完齐的瞅到尘凡中情感悲剧的颗粒的漂移,但是我们需要去了解他,体会他。一起走过的历史,才有生命,有情感,红楼正是如此,唯有真正走进去将那个时代与红楼的人物结合起来,才能明白个中滋味。红楼梦悠悠,牵我情长,荡我思绪,一把辛酸泪,淌我心房。

红楼梦读后感13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

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红楼梦读后感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晕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虽说是再读《红楼梦》,但也和初读没什么两样。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只觉得那贾宝玉是个娘娘腔的“女人。”囫囵吞枣似的浏览了一番。当大家后来都高谈论阔的时候,我也只得是无言以对。于是20xx年7月,我再读了《红楼梦》。

——序

渉一池红尘的秋水,焚一柱虔诚的心愿。中国千年文化化作一缕永恒的思念。那水做的女子,那似水的柔情。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此人,但不可否认我的却在朦胧的晨曦中看到了她。她款款微笑,频频走来……

颦儿是这女子的符号,回眸一笑,众芳谢。

她是天上的仙草,为了报答他的浇灌之恩,她用一生的泪水去还他的前世恩情。想起这女子就会想起李煜的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有人说,她是中国文坛最悲怆的美丽。轻盈的泪珠洒落,虽说是悄无声息,却也惊醒了那枝头上安睡的雀儿。那天边的残阳和着古老的琴弦声,在她怀怨逝去的那一刹那,谱写出一曲永恒。残阳燃着了半边天际,云朵绯红,潇湘馆的古窗旁已寻不到她的身影,独留雀儿在枝头咏一曲寂寥……

如果说这女子是一幅画,那必定令人美到心碎。自幼寄人篱下冷眼旁观着大观园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真切的落泪都让人心疼,直至末了,焚稿断痴情。我似乎看得见那烈火中跳跃着的文字,伴着或明或暗的火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她失逝去的那瞬间,镂空的古窗外,花儿谢了一地……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枉自嗟牙,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终是一段尘世情缘,宝玉对她也只是空牵挂。不是宝玉无情无意,只是父母之意,心事终虚化。都到是金玉良缘,宝玉却只念那木石前盟。虽没有海誓山盟,却在黛玉离开后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尘世。

潇湘泪,怡红罪,终是痴人累。

细细品味,它荡然涤尽了春天的悸动,夏天的浮躁,秋天的欲望,冬天的简约——豁然开朗。

红楼梦读后感1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