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反思1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课之前,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喜洋洋与灰太郎》的片头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看视频,通过艺术走进课堂,使语文课更加轻松、活泼,另外,我借助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可爱与聪明,借机引出课题,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知道,动物同样可以身怀绝技。这样的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情感铺垫,实现从易到难的梯度转化。
二、词语归类,温故知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的课程,语文的一个个知识点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着“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的。所以,在初读以后,我在大屏幕中展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是多音字,第二组是特殊类型的词(ABB、AABC、AABB)。在这两组词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不断地温故知新,回忆旧知,学习新知,促进旧知与新知之间的渗透融合,实现知识的迁移,为学生掌握新知提供了基点和落脚点。语文的学习,只有不断反复实践、记忆,才能积累语言材料,积淀丰富的语言经验,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图文结合,帮助学习。
这是一篇典型的图文结合的文章,文章中所提到的每一种马戏表演,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是教学设计很好的切入点。在初读环节中,我提出了关于“图文结合”的以下要求:把图和文结合起来,读到哪个节目,就看哪个节目的图。另外,我也积极地运用插图,一、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朗读,谈谈猴子爬竿精彩在哪里。二、在“图文并茂,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试着成为写作小明星环节,请学生们通过前面几幅图的归纳总结,再观察图片,进行模仿写话。在这几个环节中,我认为引导孩子观察和利用图片还是比较合理的。
四、由扶到放,自主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的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结合这篇文章是选读课文的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第二自然段作为精读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中品读“猴子爬竿”的精彩之处,来感受马戏的有趣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之后,我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和总结,以自主学习“黑熊踩木球”和“山羊走钢丝”,实现了学习的由扶到放,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规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习惯和自悟能力。
每一次上课,都是学习和完善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如下问题:
一、初读阶段的不足
在初读环节,我出示了以下几个学习要求
1、读准词语,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把图和文结合起来,读到哪个节目,就看哪个节目的图
3、读完后,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这几个要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且杂的,借着这次的机会,希望自己在下次上课时能够适当简化,让学生能够有更为清晰的学习目标。
二、合作学习阶段的不足
在合作学习阶段,我出示了以下的学习要求
1、将“谁表演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看了怎样”这三部分开来读。
2、用“——”画出怎样表演的句子,用“~~~~”画出观众反映的句子。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几个老教师的指导以及我个人的反思,我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分组过程中,我将前后桌四人分为一组,但学习要求1中只有三部分,造成4人中有一人无法合作完成要求1,而最后几桌因为没有同伴,学习任务也无法顺利完成。
(2)在反馈阶段,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粗略地让几个学生进行了反馈,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没有反馈第二个学习要求,每一个出示的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以后,都应该进行适当的反馈,没有反馈,自主学习就没有良好的效果。
三、小练笔阶段的不足
在小练笔反馈阶段,因为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所以对学生的个别指导还不够到位,只是快要下课时,仓促地拿了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展示,其次,在设计学习单时,也没有考虑到低段学生的书写规范性,既没有方格,也没有横线,造成学生的书写不规范。在展台展示时,对于学生写段开头没有空两格这个问题,也没有提出,而是仓促带过,这容易对孩子们造成误导。
四、写字阶段的不足
在写字指导阶段,没有严格按照“哄”字在田字格中的站格位置进行教学书写,使学生产生了迷惘和困顿。
教学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过程,在上课时,既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磨砺,慢慢做到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兼顾上课时的方方面面,不忽视每一个细小的细节。
二年级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由此可见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词语教学是为阅读奠定基础,为儿童独立阅读排除障碍;阅读是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而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情况下,教师词语教学的目标要不就是太“集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初读环节就想将“音形义”一步到位;要不就是浮光掠影,一读而过,看似形式多样,却只停留在读“音”阶段,即使重视词语的理解,也只是单一的形式,一问而已,这样的教学,因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而显得呆滞、缺乏生命活力。
如何使我们的词语教学扎实、有效?我觉得在备课时,词语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到位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行为的方向与着力点,应当明确、恰当、具体、有层次。在预设时,一个词是重点关注语音,或是字形,还是意义,都要做出细致考虑,这就是词语教学目标的“集中”。然后,根据目标,分类组合,分出层次,按照先易后难,由多到少的原则,合理安排词语的出场顺序和时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预设目标上,层层深入,聚焦到重点词语和关键字词上。这就是目标的“分散”。当然这“集中”和“分散”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相容的。
就像我在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所做的那样,这是二下年级的一篇选学课文,没安排相应的词语教学要求(会写、会认等)。如果将它作为精读课文来教学的话,词语教学得自己进行统筹安排。因此在制定本课的词语目标时,我是这样的:认识“竖、瞅、跷、顽”等7个生字,读准“溜、哄、喝”等多音字,通过结合语境、联系生活、比较等方法理解“瞅着、倒竖蜻蜓、移动”等词语,积累文中“( )的( )”、“( )地( )”样式的短语,会写“戏”。
看似目标很多,有字音上的,有字义理解的,也有字词积累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这些内容并不是集中在一个环节教学,或者说是在同一个环节完成字词音形义的教学的,而是“分散”在每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初读环节,词语教学的预设目标是,读准多音字“溜、哄、喝”等,定位在“音”上,顺势与已学的另一读音重新见面,完成新旧知的链接。而对于这些多音字的巩固安排在教学最后环节的练习中,对于“哄笑、圆溜溜、喝彩”这些词义的理解则安排在品读环节,融词义理解与课文感悟为一体。这样使初读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趋于“集中”。由于总的目标预设有层次地分散在了各个教学环节,那么其他环节中的词语教学也都有了各自集中、明确的目标,教学中就能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彰显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年级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选学课文,讲的是一场精彩的马戏。第三自然段是写“黑熊踩木球”,围绕“精彩”从两方面进行了记叙:一方面是动物表演时的神态、动作,另一方面是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映。
我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本,了解课文讲了哪些精彩的马戏。
2.通过抓住描写动物表演时的神态、动作的词,体会“黑熊踩木球”的精彩。3.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以“谁表演什么,怎样表演和观众反映”的顺序仿写一个马戏节目。在教学中,第一个目标落实了,但是第2个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教得太浅,以至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第三个目标是学情定位错误。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具体反思:
一、学情定位不够清晰
1.学情定位错误,二年级的定位在于词、句的学习,重在朗读训练,然而我却定位在了段的结构,教学了“谁表演什么,怎样表演和观众反映”段落结构,甚至还采用了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仿写,完全拔高了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
二、文体性知识教学策略欠丰富
1.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太薄弱,比如在教学让学生划出动词后,却没有引导学生朗读,从朗读中感悟,而是直接一笔带过。
2.对于学生的读缺乏指导,当学生读的不理想时,应当适当范读,在读的过程解决正音。
三、生成与预设处理欠妥当
1.在教学中,我的课堂是问答式,应当搭建平台,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因为一直没有和学生进行良好的对接,所以也就没有好的生成。
四、其他
1.“微课”只要求抓住一点即可,而我却抓得过多,什么也没有抓好。而且课堂上没有练笔的时间,时间把握的也不合适。
二年级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反思4
《精彩的马戏》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场精彩的马戏。共记叙了六个节目,其中,重点记叙了猴子、黑熊、山羊的精彩表演。全文围绕“精彩”从两方面进行了记叙:一方面是动物表演时的神态、动作,另一方面是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映。文章最后赞叹:“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他们的指挥”,说明了动物的精彩表演是马戏团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这篇课文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积累、发展学生语言的好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我设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会读“瞅”、“圆溜溜”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理解各段中体现动物表演特点的词句和观众看表演反应的词语体会小猴的可爱、顽皮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的确十分精彩。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说说“黑熊踩木球”。
3、能据课文中的写法,任选一个节目写一写。显然,本节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仿写。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层层铺垫:精读第一段,让学生明白写法;创设情境,仿说第二段,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处理,缩短了说和写间的差距,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最后写也就水道渠成了。具体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播放马戏,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播放马戏渲染了气氛,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了马戏表演的环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思维,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精读“猴子爬竿”,归纳写法。看了马戏,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又出示课文第二段,让学生品读马戏的精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摒弃繁锁的分析,在不讲读的情况下,变着法儿激发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围绕“你觉得这是只怎样的猴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描绘的内容,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马戏节目的精彩之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展开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十分精彩,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用词的讲究,以及作者的写法。最后,进行总结,板书要点:课文在给我们介绍“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时,先给我们介绍了节目名称、节目怎么样,又介绍了猴子是怎样表演的(动作神态),最后介绍了观众的`反应,让我们如同亲眼看见一般,真切地感受到了“猴子爬竿”这个节目的精彩。三、加深感知,进行仿写。让学生再次观看马戏后,提供词语,开始仿写。之后进行交流,学生评评议议,老师适当点拨指导。为了让学生有进一步地提高,老师还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使学生理解如何连段成篇。最后,留下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做做,力求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上完课,发觉学生对这样的上法感兴趣,从学生的习作看,写得也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1、马戏的课件不够精彩。像其中的“山羊走钢丝”一晃而过,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如果从课件中能感受到动物表演的神态,播放的速度再放慢些。播放“黑熊踩木球”时,能有些慢动作。这样,学生看得细致入微,写出来肯定更精彩。
2、虽然注重学法的迁移,但对学法的指导不够透彻、到位。精读第二自然段后,对“黑熊踩木球”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太过匆忙。只是让学生粗粗地读了一遍,没有引导学生领悟写法上的精妙,没有进一步将写法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因此,学生学得还不够扎实。
3、让学生自由仿写时,如果就选其中一个最精彩的如“马钻火圈”。应先引导学生说说“写的好的地方”,再提出建议,就能使讲评更有针对性,更有层次感。
二年级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反思5
《精彩的马戏》是一篇选学课文,讲的是一场精彩的马戏。共记叙了六个节目,其中,重点记叙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的精彩表演。全文围绕“精彩”从两方面进行了记叙:一方面是动物表演时的神态、动作,另一方面是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映。文章最后赞叹:“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他们的指挥”,说明了动物的精彩表演是马戏团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课文写了哪些马戏,并明确今天学习的内容;接着研读课文,在研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了“猴子爬竿”这一自然段。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看猴子表演节目的视频,再学文。学文时让学生明白:谁表演节目,怎样表演,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接着让学生齐读课文,弄清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抓住第四句话中的“顽皮”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二、三、四句话的内容,并让他们勾画和朗读最能表现猴于表演精彩的句子,“它爬到高竿顶上,在上面倒竖蜻蜓,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在找出重点词语后,我进行板书。在学生理解了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回想出学习这一段的学习方法,并逐步提示他们让学生在我的辅助下试着学习第三自然段。之后的第四自然段在我口头总结学习方法(①看图②读文③勾画④说话)之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我作适当点拨,并指导他们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整个课时教学的思路是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是想让学生在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堂上由于学生的紧张,师生之间的配合默契不够,所以在有个别教学环节中,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要求,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没有预想的好。但自我感觉,课件是我这节课的亮点,它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特别是在理解猴子和黑熊表演经过时,课件中的动画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作更多的思考。
二年级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反思6
大家对这篇课文都不会陌生,我就不介绍了。课堂上一位平时素有“朗读能手”的小朋友汪加琳出现地朗读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分小节朗读课文时加琳读第三自然段,第一次漏读了三个字,读错一处,经同学指正,再读又漏读,直至我亲自范读后,她才最终读正确了。
小学生对于朗读往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文富有感情,特别是平时善于感情朗读的小朋友。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或刚开始朗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去字或者读不通顺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
怎么改善这一现象呢?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首先要他们自己小声朗读一遍,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要朗读好一篇课文,最起码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与此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就是不要拿腔拿调,既不要唱读,这个问题一开始(从小学一年级)我没有特别强调,总觉得低年级可以夸张点,现在二年级了,我担心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朗读指导起步宜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