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4-01-05 08:47:30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1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教学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时效的内涵及衡量标准也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的时效观逐渐向“生命课堂”的时效观转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课堂教学形式上比以前活泼了,学生参与教学比以前积极了。但当前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部分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仍然以“师授”―“生受”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堂导入无激情;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部分教师为单纯提高纸笔测试成绩搞题海战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教学效率不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县整体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即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聚焦课堂、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近年来,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也比较多,为切实提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县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其改革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面下功夫。因此我选择本课题,旨在通过以初中化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行为(导入、活动、作业设计环节)入手,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对我县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化学教师走出误区,使我县初中化学教师更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理念,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明确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较大的转变,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序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促进我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1.初中化学:贺兰县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

2.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时的第一课堂,即以教室、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班集体为教学单位的,以40分钟为一个教学时段的课堂教学。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是指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关注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4、策略:方法或手段。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调研当前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4、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真实有效的互动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情感。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5、引领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促使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提高我县初中化学教师整体教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和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也只能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因此,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

3、互动教育理论:教育活动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教学过程则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活动。这个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

4、课改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转变教师自身理念,充分认识“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意义,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

2、科学性原则。以我县各校学生实际开展研究,始终遵循课题科学化管理,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子课题研究。

3、实践操作原则。各校教研组积极开展“同课异教”“一课多讲”等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并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4、适时性原则。各校课题负责人及时向课题总负责人反映课题研究情况,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总结阶段成果。

5、广泛性原则。该课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师被动教和学生被动学的现状,以成就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我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经实践证明后,可将好的经验向全市范围内中学推广。

6、评价激励原则。在课题阶段研究中,定期开展优秀 ……此处隐藏12791个字……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7

情境是可暗示性和可教育性的同义语,是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情感之中,营造出一种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初中化学课程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化学教材提供给师生的是一个文本的载体,就针对知识、概念的系统说明。而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将这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因此化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获得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大量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情境的趣味性、神秘性。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我在课前做了一个“滴水生火”的小实验(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水是不能引燃棉花),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当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棉花时,我说:能否用手中滴管里的水引燃这团棉花?这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水逐滴滴在脱脂棉瞬间,孩子们凝神屏气关注着,突然棉花剧烈燃烧起来了,学生发出一片惊呼!孩子们说,太神奇了!孩子们在惊呼和兴奋之时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棉花为什么能燃烧,它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一步步揭开燃烧的神秘“面纱”。

2、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彰显生活性的本色,突出了生活化的学科特点。《金属资源保护》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热贴,学生纷纷说:可以贴在肚子上、腰上暖乎乎的特舒服,还能止痛,脚冷时还可以贴在脚心上来取暖!当我问起发热原理时,没有人能够准确的回答上来,我于是打开包装和学生一起感受神奇发热变化。此时他们以揭开发热的秘密为己任进行探究,把发热后的热贴粉末倒出来,与未发生变化的热贴粉末颜色对比,用磁铁吸引两种粉末,分析出了变化的原因,揭示了出铁生锈的实质。

3、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展示出探究的本质,突出了化学科学化的特点。

探究《分子》性质时,分子是一种看不见的微粒,如何能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取一根一米长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向其中加入30ml的水,再向其中加入30ml蓝色的酒精,并用细线做好标记。用胶塞堵住开放端管口,再将玻璃管倒置过来时,学生看到了被气泡推动的蓝色水晶液柱向上游动着,上下颜色逐渐一致,并且液面高度在标记以下,这一神奇现象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面看不见的粒子无法说明,接着我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在一个大容器内首先加满石块,再向其中加入了许多细沙,细沙逐渐将缝隙填满,这时又向容器内加入了100ml的水,学生看到水又流到细沙的间隔中间,两组实验使学生彻底明白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也有间隔的道理。 4、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时代性,突出化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源、环境是社会的二大因素,《燃料与环境》一课时,我利用一组科技新闻创设情境:“近三年来,油荒它像季节交替一样自然,常出现油线告急,‘灾后重建用油量大增’、‘春耕用油量大’、‘汽车增多,需油量增大’……一次次油荒的表象各不相同。”学生走向新闻表象的背后,寻求事情发生的根源,油荒不断的背后,是能源危机在作祟,当石油储量将消耗殆尽,发展“新能源”及“清洁燃料”已经成为当今最迫切、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一系列的探究唤起孩子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化学课堂情境创设——要有美感呈现性,突出学科中的美感教学。化学世界中的仪器安装的协调美、颜色变化纷呈之美都让这一理论性的学科增色了不少。在讲到《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一课时,我引入了喷泉实验,当时看到水晶般的玻璃仪器被和谐的组装在一起时,引起了他们的视觉冲击,当我打开止水夹的瞬间,看到无色的液体向上喷涌而出,更让他们惊奇的是落下后液体变成了粉红色。学生被这视觉的美感所震惊的同时,也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们去研究为什么会产生喷泉?为什么无色的液体会转变为粉红色?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愿望主动去探究,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会促使他们更好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化学知识奇而有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曾用文学性的语言设置情境,引入诗歌、故事、化学史、课本剧表演等……以此情境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将化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融入到生命成长的舞台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去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多年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当学习内容、形式与恰当的教学情境完美结合时,高效的学习才会发生,使所学的知识更能好的迁移到其它情境中再应用,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易于理解和掌握,才可能更好的到真实生活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